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求财,中国书画艺术自寻死路

https://www.huajia.cc  2019.04.02 10:36  来源:艺评 发表评论(0)

中国墨砚不大,但越来越多的书画家围守在一方墨池前,有的沽名钓誉,有的撒网捞钱,一团浑水,乱象丛生。

中国书画在金钱的裹挟下进入了整体的垃圾时代,中国当代书画创作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很多艺术理论家用“很差”作为水平的量度,更多人却喜欢用“垃圾”来概括当代作品。

其实光用垃圾这个注脚,也无法诠释中国书画现状。浮在市面上的画界书坛不只是一个垃圾场,更像一座文化厕所,在一个以娱乐方式为主的艺术消费时代,大多书画作品都是低俗精神的排泄物。

艺为财亡,一味求财的中国书画家正在自寻死路。

01 书画买卖并不丢人

求财、赚钱本无可厚非,书画家也要靠书画作品来养活自己,书画买卖不丢人,自古以来,就有文人骚客、民间职业画师以鬻字卖画为生。

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之、阎立本、吴道玄屏风一片,价值二万金,次者售一万五千。”这便是中国艺术品交易的雏形。

书画在唐代已有流通,先是家中私下交易,后来有店铺销售,再后来有扎堆的街市,比如北京的“琉璃厂”、上海的“老城隍庙”。

于是,许多书画家把艺术当作谋生的手段。据说郑板桥61岁辞官回乡,在杨州做起画师,以卖书画养家糊口,67岁那年,他自书润例:

大幅六两,中幅四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02 求财,书画人的尴尬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有轻商的传统,“商人重利轻离别”,当商人成为时代英雄和社会新宠时,商业的逐利本性,就势必引导一个社会整体地“向钱看”。

中国书画是耕读文化的产物,自带着文人士大夫的清高与超逸,同时也带有旧时代儒生的酸腐。

而重商文化的泛滥,导致了物欲横溢,书画家不得不在特定的环境中完成了从文化人到商人的角色转变。书协、美协、画院自然就形成了一个个利益群体。

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区隔了两种不同的人生,从精神的高处跌落到俗世的滚滚红尘中,艺术也就失去了精神性的支撑。

今人尴尬的是整体“向钱看”,绝大多数书画人却看不到钱,社会财富似乎只青睐有地位、有权势的少数人,而80%的书画人都生活在贫困线下,写字画画的不如做装裱的,搞装裱的不如卖笔墨纸张的。

同一片云层,有人在云上生活,享受阳光,有人在云下淋雨,在困境中挣扎。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灵验在书画圈内,富者更富,穷者更穷,迥然不同的两种生活状态,有人欢喜有人愁。

03 求财,贪欲让书画离艺术更远

《佛子行》里讲:“一切妙欲如盐水,愈享受之愈增贪。”,意思是说:所有的妙欲如盐水一样,口渴了喝盐水,越喝越想喝、越喝越渴,永远解不了自己的渴。

如今挂在墙上的,不再是艺术,而是越来越膨胀的贪心。

钉在墙上的是越来越强的物质贪欲,越来越高的作品润格,越来越差的书画面貌。

疯狂地捞钱,不惜出卖灵魂,出卖艺术的良心,与金钱合谋,共同设局,欺瞒市场。

无底线的炒作让中国的书画买卖进入了一个谎话时代,官员说谎、知识分子说谎,艺术家说谎,欣赏者也跟着说谎,各自在各自的谎言中编织着自己的故事。

井喷似的书画拍卖带来的只是数字的繁华,中国书画市场并没有想象中的热气腾腾,依旧在苦寒里过冬,高端市场不断缩水、回归理性,中、低端市场也是销量一路下滑。

很多耀眼的财务数字,其实并不能代表书画业的繁荣,更多的商业利润还是落进了商人的腰包。

《光明日报》曾刊文说,艺术市场的书画作品拍得天价的背后却可能来自并不光彩的“利益链”。

04 格雷欣法则:坏作品流行,好作品退市

当代中国的艺术品市场仍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过度炒作和虚假成交已经是司空见惯之事。许多艺术品的市场表现与其实际的艺术价值往往不同步,甚至与其艺术价值背道而驰。

经济学中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叫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人们就用这一法则来泛指价值不高的东西会把价值较高的东西挤出流通领域。

在市场竞争中,巧取豪夺的人往往更容易抢到市场机会,不守秩序的人往往是捷足先登,而遵守规则的人则老老实实站在一边。

市场竞争表面上看是成本的竞争、利益的最大化,其实最根本的是底线的竞争,人心的竞争。

坏人驱逐好人。如果规则不能保护好人,则竞争中好人一定输给坏人。因为一定规则下竞争常常会成为人品底线的比拼。

在一个没有规则、没有底线的市场,伪劣必然会击退优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书画艺术应该和商业保持道义上的距离。

05 求财,艺术家的软肋

市场无形的手掐住了艺术家的咽喉,几乎窒息了中国书画艺术。

艺术评论家李小山说:我们时代是典型的小人得志的时代,是逆向淘汰的时代。在当下,文化生态就算不是最差的时代,也是非常差的时代。文化的国营化和文化的市场化像两根绞索,强大的人都呼吸困难了,何况软弱的人,还不寸筋尽断?

书画家在艺术市场中扮演的是汉奸角色,一是向权势者投降,粉饰现实,取悦当权者,莺歌燕舞的花鸟画成了田园牧歌;二是向资本的全面投降,代言财富,沦为金钱的奴隶。

过分地取媚权力和资本,依赖畸形的市场,艺术的甜俗导致了艺术家创造力的萎缩,我们无法仰望梵高星空上的璀璨,只能臆测一个疯子的精神世界。

我不知道,当今有多少书画家把那些没销路的作品当作废纸称斤卖给废品回收站。

我只知道,很多书画家依旧用微笑面对苦难,在艰难的岁月中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06 赚快钱,批量地自我复制

资本的狂欢吸引了目瞪口呆的中国艺术家,欲望的冲动布满了视网膜,他们预约排号与金钱签订了出卖灵魂的合约,中国书画界上演的是一部中国版的《浮士德》。

很多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追求价值最大化,为一个“利”字,什么都可以炒,炒出来的最大化价值绝对不是作品的高度,而是捞钱的额度和速度。很多书画人都被市场炒糊。

市场化的商业炒作成就了所谓的艺术家,这些人不再潜心创作,而是模式化地重复,进行流水线的生产,牺牲艺术,可以更快地、更直接地得到钱财回报。

当代中国书画创作如此不堪,不是我们缺少创作激情,而是因财障目,逼良为娼,让纯正的艺术沦落风尘。

07 求财,中国书画艺术自寻死路

钱是现实生活的刚需,一个艺术家没有真正的财务自由,怎么可能拥有最大的创作自由。

金钱很丰满,丰乳肥臀,而艺术太骨感,瘦骨嶙峋、形神枯槁。

我们的艺术家们本以为赚更多的钱可以自由地寻找艺术的康庄大道,却不知自己在求财的路上将艺术的通道一步步堵死。

经济决定论规定了书画艺术家的宿命,只是不完善的市场改写了书画的价值规律。中国书画人开始热衷于平台,热衷于市场的包装与作品的炒作,惊涛拍岸总会制造泡沫,而泡沫化的艺术品总有一时绚烂的市场。

于是,喧哗的声浪替代了潮水的力量,艺术的泡沫化成就了当代书画的光鲜与繁荣。

我们并不是一概否定书画的商业化,而是呼吁一种新的市场秩序,从制度层面上改善当今的艺术生态环境。

商业的本质,表面上看满足需求,其实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应该是满足人性。

导演李安曾说,看电影不只是欣赏电影,而是看人性。书画艺术的商业本质,就是人性温度的交换。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