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专家评论
使用帮助】【发表新文章

AI时代,绘画何去何从

2023.10.24 11:30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0)

2023年可谓是AI 的一个历史性年份,以超强学习和人机对话能力的ChatGPT的出现为代表,标志着AI的普及和对经济、文化、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深刻影响的开始。

绘画也难以置身事外,当前绘画类AI 工具异军突起:AI创作专家、AI专业智能绘画、二次元绘图神器、达利AI画家、AI画师等智能绘画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软件强大的绘画能力: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按照操作者的意图生成无数风格的绘画作品,既可以模仿大师的,也有属于AI软件自身面貌的;既可以写实也可以抽象;既可以油画也可以水墨;既可以平面也可以立体,万象包罗其中。在巨大算力支持下,绘画类AI软件不仅对绘画工具和绘画颜料的模仿使用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更能从艺术创作的高度深刻影响绘画领域。

显而易见,在崭新的人工智能阶段,未受过专业绘画训练的群体也能“画出”较高水平的绘画作品。绘画艺术作品的生成来源和渠道将发生巨大改变,有人认为,随之而来的是一般性绘画艺术的消费需求将被转移,画家的社会功能被弱化,甚至面临着生存危机。AI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实向我们提出一个元问题:AI时代的绘画何去何从?画家们何去何从?这个时候我们或许从绘画的源头能寻找到些许答案,人类的心灵除了信息沟通,更需要情感表达,所以信息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是绘画的原初动力,因此,绘画有继续存在的鲜活动力源泉。

当然,AI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依然有它的弊端。比如,虽然已经发达到可替代部分人类绘画创作的地步,但技术特性还无法完全与画家手工的作品一样。从现有的软件看,创作的绘画作品倾向于动画效果,技术痕迹明显。再如,绘画作品的终端是欣赏性消费,欣赏又分专业场馆和家庭环境、线上数字化和线下实物作品展示两类,AI作品目前阶段还限于数字化展示和线上欣赏,由此带来的绘画作品的现场感暂时难以取代,特别是大尺幅的绘画创作还受限制,类似于笔触、个人风格可以模仿,但人的创作活动和情感痕迹等蕴含的艺术家个体“气息”还无法被真正取代。还如,AI技术虽然强大,但依然局限于物理特性层面,因而也就不具备感情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目前还不能取代人对美丑、善恶、爱憎等各种感情的需求与主动选择,也就不会主动产生审美需求,绘画创作中的心灵碰撞、灵感激发便无从谈起,绘画创作者进行绘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暂时还不能被替代。

在AI还没有向人的生理特性和情感变化机制迈进之前,目前还仅仅是工具。“一切艺术史都是工具的发展史”(贡布里希语),绘画的发展就是人类不断寻找、发现、使用新媒介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AI技术目前还是人类绘画手段在新的社会和技术发展阶段的延伸拓展,本质上还是绘画工具、媒介互动的结果,没有撼动人类与绘画艺术的根本关系。这也是目前人类艺术创作不会被AI取代的最大自信和底气来源。

画家们在醉心于绘画艺术的时候需要未雨绸缪,洞见绘画发展的未来,不在这股AI高速发展的潮流涌动中迷失方向。

AI或许无法终结人类对通过绘画表现喜怒哀乐等情感的途径选择,但必定促进人类再度寻求心灵表达和媒介承载之间的关系,所以要主动拥抱AI 软件,主动学习、掌握,为我所用。既然AI目前还无法从情感和心理源头代替人类创作,那么画家们要从培养一双发现的眼睛和丰富细腻的情感入手。走入火热的生活和多彩的自然,增强对当代生活的关注、反思甚至批判等洞察力的自我培养,跳出小资和小我的窠臼。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积累并激发无限的创造力,让作品的灵魂和情感得到不断升华,增强作品表达的深度与厚度。还要在笔墨语言和艺术形式上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通过增强绘画创作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创造性,以作品的人文性抵抗技术性。“整个艺术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贡布里希在他的《艺术发展史》中指出的这个论断或许能为画家们带来启发。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绘画的飞速演进。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当智能驾驶、人机互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当AI创作出风格丰富且成熟的绘画作品更习以为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当AI软件搭载机械臂和3D打印技术进行绘画作品实物转化的时候……手工绘画会不会走进历史博物馆?人人会成为艺术家吗?画家们的绘画作品社会审美功能将会消失吗?不单单是绘画,AI技术将会颠覆整个美术生态吗?这些问题其实就摆在眼前,值得我们深思。


  】【关闭
 

网友评论 共有 0 个关于本文章的评论信息
内 容: